景邁山上的少數民族與生態(tài)智慧

景邁山上的少數民族與生態(tài)智慧

2閱讀 2023-09-24 03:42 文化

景邁山的所在地,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邊陲,普洱市與緬甸比鄰的邊境三縣之一,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瀾滄縣境內有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數占全縣人口79%左右,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的環(huán)境。

據景邁山布朗族的傳說,景邁山上的布朗族是由1000多年前,頭人帕哎冷帶領部族遷徙而來。

在景邁山傣族的傳說中,景邁山上的傣族是由1000多年前首領召糯臘帶部族遷徙至此。

遷徙而來的民族們遇見這座云霧繚繞、山林豐茂的山巒,開始在山上種茶、種糧、建寨、放牧。

景邁山上的民族代代種茶,他們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態(tài)系統、在高大喬木下種植茶樹的林下茶種植技術,延續(xù)至今的便是這片瀾滄江中下游地區(qū)年代最久遠、種植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林茶共生的古茶山。

如今,5片完整的古茶林、古茶林中的9個傳統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間的3片分隔防護森林,是當地世居民族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與自然長期和諧共生的智慧結晶,是人類農耕文明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典范。

景邁山上的居民

景邁山遺產申報區(qū)包括景邁村和芒景村兩個行政村。

其中景邁村包含景邁大寨、勐本、芒埂、糯干四個傣族村寨,芒景村包含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5個布朗族村寨。

景邁山世居民族實行部落-政府-宗教“三方協管”的社會治理體系。

20世紀50年代以前,其部落主要負責人有頭人、宗教首領和政府委派的地方官員。布朗族和傣族都是由“頭人”決定其部族事務,并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觀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攝影|譚春)

“頭人”代代相傳,能力出眾者繼任下一任頭人。

布朗族首領帕哎冷曾在臨終前留下遺訓:“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完;所以只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后代取用不盡”,告訴后人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茶樹”。

布朗族和傣族制定了一系列鄉(xiāng)規(guī)民約,將古茶林作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來愛護、繼承和發(fā)展。

比如古茶林在早期開辟時,就在外圍劃定隔離帶。

不能隨意砍伐古茶林中的高大樹木,違反者需首先在寨心向茶祖請罪,然后負責修建一段村寨道路,完工后在路旁立牌寫明自己所犯錯誤,以警示后人。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景邁山地區(qū)之前,當地布朗族居民信仰原始宗教,即基于萬物有靈論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他們的觀念中,山、水、蟲、獸萬物皆有神靈,有各種各樣的鬼神在主宰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1950年以前,布朗族所祭拜的鬼神約有八十余個,因此有各種祭祀寨神、山神、獵神、水神、火神、 路神、雷神和祖先的活動。

“萬物有靈”不僅是宗教信仰,也逐步作為一種生態(tài)倫理,使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和山水林草充滿了敬畏。

(攝影|譚春)

景邁山世居民族每年會進行特有的茶祖祭祀。

布朗族把發(fā)現茶葉的部落首領帕哎冷、傣族把帶領先民來到景邁山的部落首領召糯臘尊為茶祖予以禮祀。

祭祀期間不得下地勞動,外寨人也不得進寨。

另外,布朗族每戶茶園都設一棵茶魂樹作為該片古茶林的茶神予以祭祀,而傣族則祭祀茶神樹。

茶祖和茶神崇拜,是景邁山獨特的宗教祭祀,對景邁山古茶林景觀的維系和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布朗族茶祖節(jié),又叫山康節(jié),一般在每年四月舉行,歷時4天,其間,來自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村民們要前往芒景山茶魂臺祭拜茶祖帕哎冷。

景邁山傣族尊其祖先召糯臘為茶祖,每年傣族潑水節(jié),傣族村民在宗教頭人主持下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祈求茶祖能夠保護古茶林不受自然災害,來年茶葉有好收成。

(攝影|朱運寬)

景邁山世居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與茶相伴,依茶為生,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且極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包括制茶、食茶、飲茶、品茶、用茶等文化。

茶文化使各民族在景邁山和諧相處,也促進了對茶林的共同愛護,保障了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延續(xù)。

茶葉與景邁山世居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密不可分。

為了表達對茶祖和茶葉的感激與敬畏之情,布朗族將茶葉這一具象實物抽象成一種“一芽兩葉”的圖騰符號,作為民居建筑屋頂的裝飾,極具民族和地方特色。

景邁山上的民俗文化

景邁山世居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彰顯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包括節(jié)慶、習俗、舞蹈、音樂、文學等。

關門節(jié),也稱“入夏節(jié)”,意為進入傳授佛法的時期,是傣族、布朗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節(jié)日,時間在每年七月中旬,一直持續(xù)到十月,這個階段,正是農事繁忙季節(jié)。

關門節(jié)開始后,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青年男女不得進行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也不能起房建房;和尚不得隨便外出;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

村民都必須投入到繁忙的生產勞動,安心生產。直到3個月后,即開門節(jié)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jié)前的一切正?;顒?。

開門節(jié),也稱“出夏節(jié)”,時間在每年10月,與關門節(jié)(入夏節(jié))相對應,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攝影|BBL)

開門節(jié)象征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jié)”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

期間,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每家還要到佛寺祭拜已故親人。

活動結束后,要在公共場所吃一頓百家宴,慶祝從關門節(jié)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這時,正逢稻谷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新年),也是布朗族、佤族的共同節(jié)日。

它來自于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浴佛節(jié)(佛誕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一般持續(xù)3至7天。

節(jié)日期間大家要相互潑水,把身上的邪氣、晦氣洗掉,還要到佛寺用茶葉等祭祀已故親人,分享人間的太平和快樂。

潑水節(jié)的演變和發(fā)展,充分展現傣族人民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蘊含著傣族古老的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表達了傣族人民對平安幸福的期望,對家人和朋友的祝福。

林間開墾 林下種植

景邁山世居民族早期在森林中定居建寨,并在村寨周邊的森林中小范圍種植茶樹。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逐步認識到茶樹的生長特性,尤其80% 左右的光照度最利于生長,于是他們采取了特殊的“林間開墾,林下種植”的生產技術,即在森林中片狀開墾,以保障每片之間保留隔離森林以便防風防蟲,每片又保留高大喬木和森林生態(tài),確保不施肥、不用藥的情況下實現茶葉的有機和可持續(xù)生產。

景邁山目前5片古茶林相互隔離,清晰反映了這種林間開墾的空間特點。

云南大葉茶樹是耐蔭、喜溫、喜濕的作物,當光照達到80%左右時茶樹達到最佳生長狀態(tài)。

景邁山先民逐漸認識到茶樹生長習性,利用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天然林中砍除部分對茶樹生長不利的喬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蔭喬木,然后栽種茶樹,養(yǎng)護茶林。

(攝影|盛翔)

這種古老而獨特的林下種植技術使得古茶林呈現出明顯的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布層)-草本層的上-中-下立體群落結構。

上層主要生長茱萸、木荷、多衣、紅椿、榕樹等高大喬木,中層是以茶樹為優(yōu)勢樹種,同時分布有樟科、杜鵑花科等植物;下層為禾本科和蕨類、藥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景邁山古茶林呈現出“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林、茶共生景觀。

林間開墾和林下種植方式,使景邁山古茶林具有與天然林十分相似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古茶林內共記錄種子植物125 科、489 屬、943種和變種,超過30個種的科依次為蘭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菊科和唇形科,植物科以亞熱帶成分為主,而植物屬、種則以熱帶成分為主。

中國特有種214 種,占23.2%,其中云南特有種 108 種,占特有種總數的 50.5%。

種植茶樹好比育人。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園丁和木匠》中,提到過兩種風格迥異的養(yǎng)育模式:優(yōu)秀的園丁致力于創(chuàng)造肥沃的土壤,以涵養(yǎng)整個生態(tài)系統,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和美麗,同時也具有不同的弱點和生長困難。

而在教養(yǎng)模式中,父母就像一個木匠,他們的工作是將這些材料塑造成最終產品,以符合最初計劃。

景邁人在種茶方式上或許與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到的園丁方式更能對話。

可以想象在千年之前,山上的世居民族首先是愛這座山的本來面貌,在順應原本山川草木習性的基礎上,將茶樹種入;然后,相信茶樹本身的力量,并以愛護生物多樣性的目光看待山中萬物的生長。

直到有一天,茶樹能夠在林中自然生長,并能夠依靠自身力量每年長出新芽。

于是在景邁山的云海與沃土間、森林下,茶樹與森林中的喬木、灌木、花草、動物、昆蟲、微生物共生千百年,形成了一個不同物種間和諧、互惠的生態(tài)系統,造就了山野氣韻獨特的景邁茶香。

正是這樣一種具有可持續(xù)性的生態(tài)智慧,讓景邁山成為眾多茶山中獨一無二的一座。

景邁山的吸引力是什么?是景邁山能夠讓來到這里的人感受到的身心舒適,能讓人回歸到原始自然狀態(tài)的、讓人找回最本真的身心連接的能力。

是人在景邁山上可以真實感知到的自然智慧,天、地、陽光、風、雨、露,花、鳥、獸、蟲、樹、人彼此和諧,生生不息。

這份和諧已持續(xù)千年,背后的力量,是景邁山上的原住民族自開辟種茶時代起傳承并持續(xù)活用的,啟示后輩如何保護和延續(xù)種茶、人居、與自然協同發(fā)展的傳統文化和智慧。

這個在中國西南邊陲因原住民的傳承,以及高山大河的阻隔而保留下來的,尊重自然、與自然萬物協同發(fā)展的農耕文明,對于經歷了封建農耕時代、資本和工業(yè)信息時代,正處于人造文明加速中的全人類,具有作為文化遺產的范本意義。

它的存在提醒著我們,生命自地球孕育,人類從自然而來。

如今,景邁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將是一個新的開始,景邁山真正成為了一個地球村,成為了世界范圍內古茶林活態(tài)文化的典范。

撰稿|趙偲

供圖|朱力(除署名外)

來源:普洱雜志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

上一頁:留學生福建漳州研習中國茶文化

下一頁:柑馨甜飴,茶醇潤養(yǎng) 大益 大紅柑潤養(yǎng)茶禮上新

相關閱讀

蘭花茶不適用
288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